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初步具备全科医学思维、临床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能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具体描述如下:
目标1: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具有高尚的医德和社会责任感,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吃苦耐劳,服务社会,献身医学事业。
目标2:能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分析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能熟练运用临床基本技能,独立完成采集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初步判读辅助诊断结果;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处理常见疾病;具有开展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疾病预防的基本能力。
目标3: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同仁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等进行有效的交流;具有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协调利用各种临床资源。
目标4: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开展临床工作和经验总结,用批判性思维甄别、理解和应用科学文献中的证据。
目标5: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能够密切追踪临床医学发展前沿动态,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
二、毕业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考虑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4.尊重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5.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主动寻求其它医师的帮助。
6.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7.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8.能够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尊重其他卫生从业人员,注重互相合作和学习,并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10.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生命各个阶段各种常见疾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4.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用药原则。
5.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6.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疾、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7.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8.掌握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的辩证论治原则。
9.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三)技能目标
1.具有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2.具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4.具有内、外、妇、儿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5.具有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6.根据具体情况具有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
7.具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8.具有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9.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同行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等进行有效的交流。
10.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11.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主干课程及就业方向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机能学实验、诊断学、外科学总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精神病学、流行病学、全科医学概论、医学统计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就业领域: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治疗及健康促进等工作。
四、专业特色
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釆取全程导师制小班教学,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把临床见习融入各临床专业课程中,实行“上午课堂教学,下午临床实践”的授课模式,开设《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康复医学》等全科医学专业特色方向课程,强化沟通交流能力和常用诊疗操作技能的培养。